找到相关内容39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批注

    金刚即实相般若,三业即根本无明。   净土宗即“莲宗”,以见“自性弥陀”为旨趣。用见、闻、觉、知,使舌根念佛,净念相继,无明一破得见自性弥陀,则证常寂光净土矣。老宿云:“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。”其斯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83889013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

    追下去念,无记忆空的无明一破,便见自性法身阿弥陀佛,证常寂光净土,是为满证。即经中所说:“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证无生忍。”   伍、念佛果报   九品往生   问:常斋念佛的人,与五逆十恶的人,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089255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(2)

    ,即经中所说:“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证无生忍。”   自性弥陀即佛性,无记忆空即无始无明。   此宗自永嘉四年,佛图澄传道安法师,由师之弟子庐山慧远法师,宏扬净土,续光明善导和尚、般舟承远大师、云...出,博通八宗而专弘华严宗,遥继贤首底绝脉,阐扬“性起”底宗风;同时又有圭峰宗密,起初学荷泽底禅,后就澄观弘华严,于是本宗顿复兴。武宗会昌五年,废佛毁释,后唐末五代,又复骚乱相继,诸宗都有中绝的样子,本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289256.html
  • 月溪法师: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

    金刚即实相般若,三业即根本无明。   净土宗即“莲宗”,以见“自性弥陀”为旨趣。用见、闻、觉、知,使舌根念佛,净念相继,无明一破得见自性弥陀,则证常寂光净土矣。老宿云:“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。”其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589263.html
  • 发大誓愿第六 (6)

    求生净土。这一生中,我什么都不要,就要西方极乐世界,什么都不求,只求见阿弥陀佛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   怎样修?就是专念这一句‘阿弥陀佛’,决定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。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‘净念相继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355690122.html
  • 想知道自己命运的,不要错过--明华居士

    而不念,不念而念,好象不是自己在念似的,久久自然心中澄明滢澈,能如此,心中早已不再乱了。大势至菩萨在念佛圆章中说:「都慑六根,净念相继」,佛号一句接着一句,所谓「泼水不能进」,杂念不能插入,那么,若能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3691030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研究

    竟于一日读《楞严经》时,娑婆隐没,庄严佛土现前(见《影尘回忆录》)。因此,只要虔诚精进,痛思深义,就一定会境界现前,开悟成道。念佛也同样如此,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即入念佛三昧。   随着时代的...世界是从自性流出,唯心所现;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从自性流出,唯心所现。不同的是,娑婆世界从浊念流出,故成浊世;西方极乐世界是从净念流出,故成净土。懂得了这一道理,则知临终往生西方,在事实上实有其事,真实不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091575.html
  • 听净空法师讲经笔记摘录

    烦恼妄想熏习。 ¡ 怎样把念佛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: ¡ 光阴是宝贵的生命,一分时光,一分命光,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在日常生活中,处事待人接物应酬中,这句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学佛|修行|净空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09071093514.html
  • 大慧宗杲“话头禅”理路钩沉——以《大慧书》为线索

    不生起,而是指净念以外的念头不要生起,是要除掉世间一切杂念(这常被称为“一念不生”),只需保留净念(“净念”一义,—下文涉及)持续不断(这常被称为“净念相继”或“一念相续”)。“一念不生”和“一念相续”,实质是一体的两面。严格说来,词语“一念”,在两处语境中涵义不同,“一念不生”处,指的是杂念不生;“一念相续”处,指的是净念持续。由于汉语习惯用法或口语使然,二处均称“一念”。但由于二者同属意识心的...

    袁经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395194.html